袁雪芬,出生于1922年3月26日,原名袁雪雰,浙江绍兴人,越剧女演员,工青衣、闺门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1933年,入科班学艺。1936年,初次挂头牌并灌制女子越剧第一张唱片《方玉娘哭塔》。1940年,主演改良越剧《恒娘》。1942年,开始进行越剧改革,演出新编剧目《古庙冤魂》等。1943年,主演剧目《香妃》,创造尺调唱腔。1946年,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1947年,发起“越剧十姐妹”义演。1949年,主演剧目《相思树》。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1953年,主演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55年,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58年,主演剧目《梅花魂》。1959年,主演越剧《双烈记》,创6字调。1965年,主演现代剧目《火椰村》,创制降B调唱腔。1977年,重新登台。1978年,主演越剧影片《祥林嫂》,再度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85年,退居二线。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赴巴黎演出。1989年,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009年,获第一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袁雪芬是越剧袁派创始人,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在表演上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基本资料
中文名:袁雪芬
别名:袁雪雰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绍兴
生日:1922年3月26日
党派:中国共产党
行当:青年、闺门旦
职业:演员
代表作:《双烈记》《西厢记》
星座:白羊座
主要成就: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越剧袁派(旦角)创始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演艺经历
1933年7月,她正式进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师傅为绍兴文戏男班艺人鲍金龙。入科班初期,因为本名“雪雰”常被剧场写戏牌的人弄错,她改名为“雪芬”。满师后,一度与女子越剧早期旦角演员王杏花同台,唱腔、表演受到王的影响。
1936年春季,随“四季春”到绍兴、萧山、杭州等地,边学习边演出,初次挂头牌,在杭州老贸商场演出时,在剧目《百花台》中为王杏花垫戏,9月,随“四季春”第一次到上海,在大老闸大戏院演出,与王杏花同台,日场演剧目《文武香球》,夜场表演剧目《梁山伯》,11月4日,为高亭唱片公司灌制唱片,与钱妙花演唱了越剧《方玉娘哭塔》,此为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
1937年春季,随“四季春”再次到上海演出,担任三肩花旦。
1938年2月1日,随“四季春”第三次到上海,与竺素娥、王杏花为首的“素凤舞台”及绍兴大班“同春舞台”合作演出于上海四马路小剧场、老闸大戏院、大来剧场,竺素娥领衔,袁雪芬为头肩旦,演出剧目有《宝莲灯》《盘夫索夫》等。从7月开始,与小生演员马樟花搭档演出于大来剧场,对传统骨子戏《梁祝哀史》进行了初步去芜存菁,并在电台播唱越剧。11月10日,参与为上海时疫医院筹款而举行的女子越剧“七班会串”,与马樟花合作演出剧目《三堂会审》。
1939年2月13日,参加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与绍兴旅沪同乡会在黄金大戏院联合举行的女子越剧大会串义演,筹募捐款。
1940年8月1日至8月2日,参加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在卡尔登大戏院举行的“劝募绍属平粜捐”女子越剧八班大会串,12月30日,其主演的改良越剧《恒娘》在上海大来剧场演出,该剧根据《聊斋志异》中同名小说改编。
1941年1月3日,参加中国救济妇孺总会募捐运动在上海新新电台举办的“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1月22日,参加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故乡灾款游艺大会,在上海更新舞台演出越剧《孟丽君》,扮演主人公孟丽君。7月29日,参加中国救济妇孺总会筹募捐款委员会主办的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在黄金大戏院演出剧目《恒娘》。
1942年10月,在大来剧场开始进行越剧改革,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成立剧务部主持演出活动,在越剧界首次建立正规编戏、排戏制度,并对舞美、服装等进行改革。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新编剧目《古庙冤魂》,此剧幕外戏尚用幕表,幕内戏则全部用完整的剧本。11月12日,根据陆游、唐琬故事改编的剧目《断肠人》正式上演,在塑造主人公方雪影时,袁雪芬借鉴了葛利亚·嘉逊在影片《居里夫人》中的表演方式。从该剧开始,越剧开始完全实施剧目制。12月3日,其与张桂莲共同主演的剧目《情天恨》上演,该剧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越剧改编演出的第一部莎士比亚作品。此外,她还在大来剧场排演了《长恨天》《就是他》《木兰从军》《明月重圆夜》等新编剧目。
1943年2月5日,其主演的根据京剧《临江驿》改编的越剧《人海航行》上演。2月22日,其主演的神话剧《雨夜惊梦》上演,该演出第一次在越剧舞台上使用聚光灯。11月1日,在大来剧场演出剧目《香妃》,其在剧中扮演宁死不屈的维吾尔族女子香妃。在演出该剧期间,她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尺调唱腔。12月27日,与张桂莲、陆锦花等人合演反串戏《西厢》,在剧中反串饰演张生。
1944年1月25日,演出剧目《木兰从军》。3月,演出剧目《王昭君》后回乡。9月24日,与范瑞娟合作,以“雪声剧团”之名在九星大戏院登台,首演剧目为《雁南归》。11月6日,其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黑暗家庭》上演,该剧表现贤良女子受毒品摧残,最终对人生绝望的生命历程,呼唤民众远离毒品。11月27日,其主演的取材于柳如是与钱谦益故事的越剧《红粉金戈》上演。同年,还在九星大戏院演出了《林黛玉》《倩女传》等新编剧目。
1945年1月29日,与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演出剧目《梁祝哀史》,袁雪芬与编导一起对该剧目做了重新整理。自3月开始,携雪声剧团在明星大戏院演出,演出剧目有《绝代艳后》《卖花女》《新梁祝哀史》等。12月24日,在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而举行的全沪越剧大会串中,与范瑞娟共演剧目《忠魂鹃血》。
1946年5月6日,由其主演的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在明星大戏院首演,在剧中饰演命运悲惨的祥林嫂,这是鲁迅作品首次搬上戏曲舞台。9月15日,在明星大戏院与范瑞娟共同主演历史剧《凄凉辽宫月》,在剧中扮演蒙受不白之冤的皇后萧观音,当晚,周恩来到场观看了演出。
1947年1月2日,袁雪芬在梅龙镇餐厅与雪声剧团全体人员举行话别会。1月12日,在演完越剧《洛神》后,袁雪芬宣布辍演,雪声剧团暂告解散。7月29日,与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等人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人称“越剧十姐妹”。8月19日,“越剧十姐妹”在黄金大戏院发起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山河恋》,袁雪芬扮演宓姬的侍女季娣。8月29日,《山河恋》获准继续演出,该剧演至9月12日结束。
1948年3月24日,应云卫执导的国产电影《鸡鸣早看天》正式上映,袁雪芬在片中扮演“大嫂”一角。9月18日,袁雪芬与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复“雪声剧团”,在大上海电影院演出由田汉编剧的新编越剧《珊瑚引》,该剧借晋代石崇骄奢淫逸及其没落的故事,影射鞭挞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贪得无厌,该剧演出全部用民乐伴奏。同一天,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影片《祥林嫂》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
1949年1月29日,袁雪芬再次重新组建雪声剧团,演出于上海九星大戏院,聘请刘厚生担任剧务部主任,首演剧目为以反暴政为主题的《万里长城》,袁雪芬扮演主人公孟姜女。5月25日,袁雪芬联合五个越剧剧团,到上海八仙桥建成电台播唱迎接上海解放的开篇。6月18日,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袁雪芬为大会主席团成员。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任表演系中队长。8月3日,当选为上海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月27日至9月1日,参加地方戏剧研究班的越剧演员在南京大戏院举行折子戏演出,袁雪芬与范瑞娟表演剧目《楼台会》《玉连环·祭夫》,与徐玉兰合作了剧目《盘夫》。9月19日,就任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的越剧委员会委员。9月21日,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同年年底,主演剧目《相思树》,创造了男调腔。这一年,她还参加了彩色越剧电影《越剧菁华》的拍摄,主演其中的越剧折子戏《双看相》,扮演以看相为生的穷苦女子。
1950年1月31日,就任上海市影剧业工会越剧分会筹委会及越剧界折实公债推销支会的筹委会主席。2月15日,以雪声剧团、云华剧团为主体组成的上海越剧实验剧团成立,袁雪芬被选为团长。4月12日,出任以上海越剧实验剧团为基础的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团长。7月,当选上海文化艺术联合会第一届委员。8月15日,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召开的华东区戏曲改革工作干部会议。10月30日起,参加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列席奥地利维也纳世界青年理事会,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同年,主演的越剧《相思树》由文华公司摄制成16毫米彩色戏曲片。
1951年3月5日,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袁雪芬任副院长。3月10日,率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赴杭州演出,主演越剧《借红灯》。8月至9月,与范瑞娟等发起上海越剧界为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担任剧目《杏花村》的主角。
1952年10月至11月4日,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展演剧目《白蛇传》中扮演白素贞一角,其个人获大会荣誉奖。
1953年3月至7月,拍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4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职合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9月,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11月23日,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剧目《西厢记》首次在中南海怀仁堂上演,袁雪芬在剧中塑造了崔莺莺一角。
1954年4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袁雪芬任院长,6月19日至7月30日,随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访问演出,主演剧目《西厢记》,同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
1956年3月,经过加工整理,其导演并主演的越剧《白蛇传》在长江剧场演出。10月19日,其主演的剧目《祥林嫂》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袁雪芬根据鲁迅原著的精神,对剧目做了重新编排。同年,当选为上海戏剧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
1957年4月,担任“越剧之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常委会主任,开始为在嵊县建立“越剧之家”进行筹款义演,同月,凭借主演的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至1955优秀影片荣誉奖。
1958年6月15日至9月,随上海越剧院一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历时80天,主演剧目《梅花魂》,塑造了勇敢、坚毅、富于民族气节的陈杏元。9月至11月,主演现代戏《壮丽的青春》《红花绿叶》《纺纱闯将》等。
1959年春季,与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双烈记》参加上海戏汇演演,于大众剧场上演,在剧中她扮演巾帼英雄梁红玉,并与琴师周柏龄共同研究创造了新腔C调。9月24日至10月25日,参加上海市各戏曲院团联合举行的国庆10周年展览演出月,与男女合演实验剧团合作,其所主演的剧目《秋瑾》在人民大舞台首演,在剧中扮演革命先烈秋瑾。
1960年3月,袁雪芬偕同实验剧团演员刘觉、张丽琳赴北京参加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表演艺术研究班,学习3个月。5月,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上海越剧院学馆,袁雪芬兼任学馆主任。7月22日,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开幕式。12月23日,上海越剧院首次赴香港演出,袁雪芬任副团长,在香港期间,主演剧目《西厢记》。
1961年9月8日至10月18日,应金日成首相邀请,上海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袁雪芬任副团长并主演剧目《西厢记》。
1962年5月30日,在人民大舞台主演剧目《祥林嫂》,在排演过程中,她第三次对该剧进行修改加工,7月,作为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举办文史进修班,10月,主持“越剧改革20周年纪念会”。
1964年2月,主演根据同名话剧移植的剧目《接旗》。
1965年10月23日,主演反映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现代剧目《火椰村》,塑造了抗击美帝侵略的越南妇女竹嫂的形象。在排演该剧期间,与琴师周伯龄共同创制了降B调。
1977年1月6日,重新登台,在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创排的越剧《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中扮演新闻记者。10月,主演了以男女合演形式恢复演出的越剧《祥林嫂》。11月1日,参加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出访东德。
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截至1993年3月,她连续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6月,与金采风联合主演,拍摄了宽银幕彩色越剧影片《祥林嫂》。12月27日,她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同年,出演了上海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片《祥林嫂》。
1979年4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日本,11月,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1月1日至3日,与徐玉兰在人民大舞台合演传统折子戏《送凤冠》,该场演出成为她的谢幕之作。
1984年6月,出任上海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
1985年2月2日,退居二线,担任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4月,当选第四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被法国格诸布尔市、里昂·维勒班市授予荣誉奖章,被法国勒阿弗尔市授予“荣誉公民”。
1987年4月,出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1988年5月28日至6月20日,上海越剧院赴香港演出,袁雪芬任艺术指导。7月10日至12日,担任越剧折子戏宝灵杯“三新奖”评委会主任。12月24日起,作为艺术总指导兼团长,率上海越剧院演出团赴香港演出。12月29日,任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1989年2月6日至10日,参加上海越剧院“六代同堂迎春晚会”的演出。5月17日起,以艺术总指导兼团长身份,率上海越剧院去美国访问演出。10月12日,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8月18日,参加“灾区在我心中——上海赈灾千人义演”。
1993月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4年2月,获得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会颁发的特殊荣誉奖。5月,以名誉团长身份随上海越剧院演出团赴台湾访问演出。8月6日,越剧《王子复仇记》首演,袁雪芬担任该剧艺术顾问。
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
1996年12月,被第五届中国文化艺术节联合会授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998年12月,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
2001年,任新世纪上海戏剧大奖评委会主任。
2002年8月,其所著《求索人生艺术真谛袁雪芬自述》一书出版。
2003年10月23日,其担任艺术指导的淮剧《祥林嫂》参加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12月24日,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同年,《袁雪芬文集》一书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
2004年10月12日至20日,参加“一代风华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暨演出”活动。
2006年3月27日,参加“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4月,获得第十六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颁发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8月24日,为进入“越女争锋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复赛的40位选手授课。
2008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4月28日,其参与录制的《剧坛瑰宝上海优秀传统表演艺术整理抢救作品精粹》音像专辑正式发行。
2009年10月11日,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主要作品
热门歌曲:
1.断肠人
2.祥林嫂.问苍天
3.记得草桥两结拜(越剧)
热门专辑:
1.【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2.【越剧】祥林嫂
3.越剧名家名段联合演唱选辑
荣誉记录
艺术类
1952年 第一届 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获奖)
1989年 第一届 “金唱片奖” 《祥林嫂》(获奖)
1994年 宝钢高雅艺术奖特殊荣誉奖(获奖)
2003年 第二届 “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获奖)
2006年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奖)
2009年 首届 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获奖)
影视类
2009年10月11日 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2008年5月 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1996年 被授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995年 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
1991年7月 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1986年 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 秋季艺术节,以“艺术指导”身份获格诸布尔市、里昂·维勒班市、勒阿弗尔市荣誉奖章和荣誉公民称号
1956年 1949至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奖)
1955年 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
1953年 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翌年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