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 Philipp Telemann 泰勒曼(1681-1767) 德国作曲家,他的作品产生于后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之间。出生于普鲁士(今德国境内)玛格地堡(Magdeburg),就读于利斯格(Leipzig)大学,自学多种乐器。曾经在利斯格(Leipzig)、沙劳(Sorau)任职于多个教堂和私人乐团,1704年任莱比锡新教堂管风琴师,1708年任爱森纳赫(Eisenach)乐长。1721年定居汉堡,任约翰教堂合唱团领唱与音乐指导,直至去世。
泰勒曼是历史上最有贡献的音乐家之一。他沟通了以J。S。巴赫为代表的后巴洛克时期音乐和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早期古典主义音乐。他以纯熟的作曲技巧把巴洛克传统对位法、意大利的歌剧色彩和优雅的法国管弦乐组合起来。他的作品包括40首歌剧、44首受难曲、12套礼拜音乐、数不清的清唱剧、歌曲和乐器作品。泰勒曼和J。S。巴赫正好相反,他在世时作品很受欢迎,但逝世后长期被人遗忘,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再次被人发现,作品开始从登舞台和演奏会,并且很多作品开始被录音。
基本资料
中文名:Georg Philipp Telemann
别名: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
国籍:德国
出生地:普鲁士
职业:音乐家、作曲家
生日:1681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1767年6月25日
代表作品:管弦乐《宴席音乐》,多部受难曲,大量协奏曲,12部无伴奏小提琴幻想曲,歌剧《平皮诺内》《苏格拉底的耐心》
演艺经历
在沙劳(Sorau)。在这两个地方任职于多个教堂和私人乐团。
在利斯格(Leipzig),并就读于利斯格大学,自学多种乐器。
1704年 任莱比锡新教堂管风琴师。
任爱森纳赫(Eisenach)乐长。
移居法兰克福。
40岁那年也就是1721年定居汉堡,任约翰教堂合唱团领唱与音乐指导,直至去世。
艺术成就
(1) 提倡音乐要接近民众,要为多数人而创作。(2)他的创作突出主调音乐的特点,促进了音乐从巴罗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过渡。(3)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工作,培养市民的音乐素质,创立了大学生音乐社团,把教堂音乐搬上市民阶层的舞台。泰勒曼有一句名言,体现了他的音乐观念:“音乐不应该是一次辛苦的劳作,一门神秘的学科,一种欺人的巫术。”现在的古乐迷们,给泰勒曼起了一个绰号叫做“胎公”,因为泰勒曼“耄年犹不失少年意气,故曰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