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毕业于潮州金山中学。1925年师随“乐圣”何育斋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1954年被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任筝、三弦演奏员。1956年加入广东汉剧团,同年任首席古筝手并随广东省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中国音乐周演出,这是客家汉乐在全国音乐界第一次公开演出。1956年被选为中国音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1957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1959年受聘于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60年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1961年代表岭南派参加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并演奏汉调名曲。2001年,罗九香与刘天华、华彦钧(瞎子阿炳)一起被收入国际公认的音乐权威辞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罗九香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和教学活动,擅长三弦、椰胡等多种民间乐器演奏。其使用的乐谱多为源自黄河、汉水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故有“大古元音”遗韵之誉。 作品收录于《汉乐筝曲四十首》、《中国岭南筝谱》、《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中。
基本资料
中文名:罗九香
国籍:内地
出生地:广东省大埔县
职业:演艺 客家筝大师
生日:1902年6月21日
逝世日期:1978年6月9日
星座:天蝎座
代表作品:68板软线乐曲,如《出水莲》 、《崖山哀》、《杜宇珈》、 《昭君怨》等民间称为“四大软” 。在硬线调谱中,则擅长演奏《蕉窗夜雨》、《翡翠登潭》 、《大八板》 、《琵琶词》等。
演艺经历
1902年 6月19日出生于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
罗九香出身于商贾家庭。其父罗告蒙经营酱油生意,常往返广州、汕头、大埔之间,见识较广,十分重视教育,为大埔县日新学校董事。生有五男四女。九香排行第七,是男孩中最小的,甚得其父爱抚,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1921年 毕业于潮州最高学府---潮州金山中学。二十年代初,在家乡日新学校、广德学校任教。受其父影响,九香也很重视家乡教育事业,注意培养年轻一代。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九香提出女孩子应享受与男孩子一样的教育权利的主张。他带头把最小的妹妹罗秀华及邻居女孩子送到潮州金山中学读书;他的子侄中,曾因家境贫困而辍学时,九香劝其父母: “即使变卖祖产也要让孩子念书。” 在乡间任教的两年间,九香常给学校带来一些新风尚。他提倡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在他倡导下,日新学校举办了有史以来的首届运动会;他主张学生要穿制服,以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自豪感;他积极支持学校的文娱活动,亲自参加以“破除迷信,反对买卖婚姻”为内容的话剧《幸福姻缘》的演出;教学中,常穿插一些科学常识,如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启发学生认识科学,走科学道路……。他善于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这与其以后在古筝演奏和教学活动中,善于博采众长的治学作风是一致的。说期罗九香学筝及从事民间音乐活动,确实有些偶然。
1923年 21岁那年,还在家乡广德学校任教的罗九香,常常见到一位肩背古筝走街穿巷的盲人先生(名字不详),觉得他演奏的古筝十分动听。出于音乐的共鸣心理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罗九香拜这位盲人先生为师。这是他步入音乐事业道路的开始和人生道路的第一个转折点。
1924年 在广东增涉工业专门学校修业完毕,赋闲在家。
1925年 他又师随有“乐圣”之誉的广东汉乐一代宗师何育斋先生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这段时间,罗九香常常与何育斋及其门生饶托生(笛)、饶碧初(琵琶)、饶从举(扬琴)、饶淑枢(提胡)、罗及时(箫)、饶竞雄(筝)、何少卿(筝)、何九成筝)等进行“和弦子”(演奏)活动。演出曲目多是经何育斋先生搜罗考订,博采众芳t汇通集成,作有系统整理·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中的乐曲。
1930年 春,何育斋在广州创设“潮梅音乐社”,时正值罗九香在广州任广东省则政厅第五科办事员,也常常参加音乐社的演奏活动。长时间的音乐磨炼,使罗九香精通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的风韵,成为何育斋先生客家筝派的继承人、传人和名师。
自从步入民间音乐的门槛,罗九香走上了另一条崭新而曲折的道路。从三十年代起,他醉心于民间音乐的演奏活动,而对有经济收入的文职工作却不在乎。这个阶段,他先后做过省财政厅办事员、广州市土地局登记员、汕头防务经费庶务员、省禁烟局三等文书、省建设厅东路行车管理处罗浮站站长、广州市公安局总务科文书、省实业公司秘书处文书等职。这些职务的任期都很短,长者一年半载,短者二、三个月。工作交接不上,失业在家也是常有的事。即使如此,罗九香还是没间断他的音乐活动。在大埔家乡,常与乐为伴;在汕头,他是“公益社”、“以成社”等儒乐社团的常客;在广州,从不放弃与乡亲乐友“和弦子”。由于音乐的纽带,他不仅认识了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外,还结识了一些军政要人。抗战期间,任国民党军需官的罗拔元在广州有一幢别墅。他专门请一些音乐家到家里“和弦子” ,生活由他供养。
1945年 有文化、懂音乐、见识广、交际多,提高了罗九香的社会地位,使他在被家乡指定为代表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的县参议员,任期一年。
1954年 经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罗九香进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后与梅州市梅县区“梅光汉剧团”合并为“广东汉剧团” )任筝、三弦演奏员,这是他从事音乐的又一转折点。
1956年 他与饶从举、饶淑枢共三人作为客家音乐的代表随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演出,第一次向全国介绍了客家音乐。这次的演出,影响十分深远,对罗九香鼓舞甚大。它不仅让人们了解到广东仍保存着中州汉皋古乐这一优秀乐种,同时也确立了罗九香在客家音乐中的地位,使他于l959年进入天津音乐学院执教客家古筝,荣登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席,走上专业教学的道路。
1960年 10月,调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任古筝专业教师,直至1978年逝世。
1961年 他与潮州筝名师苏文贤先生一起,代表广州音专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古筝教材会议,探讨古筝的教学问题,再一次确立了罗九香在全国筝界中的地位。
艺术风格
在20世纪30年代,罗九香广泛地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音乐界的名人名师进行交流,在交往过程中吸取其他筝派和乐种的特色来丰富自己的演奏,他运用山东筝派中的大指小关节快速劈托来丰富自己的八度轮音指法,吸取北派古筝连托两弦再辅以滑音的弹法,增强了力度和气氛。其演奏落点果断,运气自如,音韵委婉,气势雄浑,正所谓“轻而不浮,急而不乱,怒而不燥,哀而不伤”,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其艺术风格归纳起来是:古朴淡雅,重在写意。具体说有四点:1、音色优美浑圆;2、按滑变化丰富;3、琴度出神入化;4、意境深邃高远。[9] 罗九香钟情于汉皋古韵,以“儒家乐派正统”自诩,其古筝艺术独树一帜。[10] 他的演奏淳朴大方,不落俗套,矫健带劲,着力于韵度、行调用句,尤以双指弹弦、快速减字左手重按之法,可称神奇妙绝。他反对“形似”,提倡“神似”,认为音乐应随情而发,以情带声,方可悟出神韵。他强调古筝的艺术主要用左手,而不是右手。他使用的“玳瑁”义甲,长而厚,用小关节弹弦,音色纯真圆润。其按颤功夫一触即发,滑音技巧变化莫测,演奏气度随情而发,发音功底铿锵有力,音乐表现细腻含蓄,情感表达出神入化。罗九香对于古琴艺术的欣赏和推崇,使得其演奏风格中又融入了古雅、淳朴的风韵。罗九香藏有1936年出版的林谦三著、郭沫若作序的关于古琴的著作《隋唐燕乐调研究》和1937年今虞琴社编印的研究古琴的专刊《今虞》两本书,又与古琴界众多大师级名家如招学庵、杨新伦等交往密切,相互切磋琴艺,他借鉴古琴演奏时左手的点、揉、搓、抹等手法,融于古筝演奏当中,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提升了古筝的演奏技巧。1952年,罗九香将明末古琴家徐青山关于琴的美学理论经典著作《谿山琴况》加工精缩为琴筝通用的《琴况廿四则警句》[11] ,意义精微,文风高妙,艺术境界深邃高远。[12] 罗九香不仅在演奏客家古筝上技艺超群,广东汉乐的其他乐器也广为深通,尤其是三弦、椰胡等,对于古琴的研究也颇有心得。广泛的涉猎使得罗九香的古筝演奏别具一格,从而保留了一大批珍贵的音响资料,如古筝独奏《出水莲》,古筝、琵琶、扬琴合奏《单点头·乱插花》、《玉连环》、《昭君怨》等。罗九香的古筝演奏乐谱、传谱由其学生整理出版,客家筝乐曲也由其学生演奏、刻录成录音带、密纹、镭射唱片等流传国内外,影响甚广。他演奏的古筝录音, 除出版为音像制品发行外,还收藏在国家级音乐研究机构及主要高等艺术学府中,他的书法也颇有造诣,其手迹“继述文明”曾悬于故乡的故居中。
外界评价
戏剧家欧阳予倩:“神功至极,匠心独具,堪称岭南一杰!”古琴家查阜西、民族音乐家杨荫浏:“其中奥妙,须言传身教方得要领。”[3] 中国音乐家协会:“罗九香大师是我国筝界特别是客家筝乐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堪称一代宗师。”[19] 陈蔚旻:“承秦筝正统,传大古遗音”的古筝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罗九香大师的贡献是巨大的。[14] 林坚:在跟随罗先生学习的那些日子里,他不但教我古筝技艺,还教我做人的道理。他高尚的人格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真是‘一朝遇良师,三生获教益’啊![19]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客家筝派最重要的典型代表。作为一个古筝表演艺术家,他一生的音乐活动对客家汉乐及汉剧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在音乐及演奏风格上, 他与其他流派的某些同行不同,他并不特别强调形式创新。他的音乐及其演奏,更多地是保留着典型的中国音乐的传统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