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克罗斯比作为平·克劳斯贝的胞弟,常处于一个奇特境地——在自己领衔的乐团中反而是最不重要的成员。这位既不会演奏乐器也不识五线谱的歌手,却以这种奇特身份在乐坛活跃了数十年。他原名乔治·罗伯特·克罗斯比,1913年出生于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与兄长相似,他最初也循规蹈矩地进入大学就读,但同样中途辍学投身歌坛。据其自述,1932年他在家乡采收黄瓜维持生计时,被乐团领班安森·威克斯发掘,担任其乐队主唱直至1934年。大萧条时期的这份稳定工作弥足珍贵,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1934年转投多西兄弟乐队半年后,命运的转折在1935年降临。原属本·波拉克乐队的乐手们集体出走,在萨克斯手吉尔·罗丁带领下组建了成员平权的合作制乐团——这种模式曾让卡萨洛玛管弦乐团在三十年代初大获成功。这群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亟需一位兼具市场号召力的主唱,在经纪人"软木塞"奥基夫(曾助力卡萨洛玛的成功)引荐下,鲍勃·克罗斯比脱颖而出。此时的鲍勃已形成独具魅力的演唱风格,虽不及兄长平·克罗斯比为新晋的Decca唱片公司创下的78转唱片销量神话,但其亲和力深受听众喜爱。更难得的是,这位名义上的领队甘愿退居二线,将舞台中心让予小号手扬克·劳森、单簧管演奏家马蒂·马特洛克(后由欧文·法佐拉接替)、萨克斯手艾迪·米勒等杰出独奏家,而鼓手雷·博杜克的加盟更令阵容如虎添翼。克罗斯比乐队巧妙融合多种音乐流派:鲍勃的流行唱腔赋予乐队商业魅力,编曲师鲍勃·哈格特(及后来的马特洛克)创作的前卫编曲与三十年代后期爵士潮流并驾齐驱,同时保留二十年代传统音色元素,尤其通过米勒、博杜克、纳皮·拉马尔等新奥尔良本土乐手,将迪克西兰爵士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分化出的迪克西兰八重奏组合"山猫乐队"更成为现象级存在。1935-1942年是乐队的黄金时期,云集了比利·巴特菲尔德、乔·沙利文、鲍勃·祖克、杰斯·斯塔西、马格西·斯潘尼尔等传奇独奏家。在摇摆乐盛行的年代,他们成功复兴新奥尔良爵士传统,凭借贝斯手哈格特创作的《South Rampart Street Parade》《What's New》等经典录音及大量迪克西兰风格作品持续走红。1938年初,芝加哥黑鹰餐厅的驻场演出带来每周11次全国广播曝光,1939年《骆驼大篷车》节目演出更将人气延续至四十年代。乐队慧眼发掘的多位女歌手亦功不可没:17岁的多丽丝·黛(后因乐队成员粗鲁举止转投莱斯·布朗乐团)与凯·斯塔尔都曾在此绽放光彩。乐队活跃于大银幕的身影包括哥伦比亚影业《Reveille with Beverly》中的表演片段,共和影业《Sis Hopkins》中鲍勃的跨界出演,以及为派拉蒙经典音乐剧《Holiday Inn》(该片首度呈现《White Christmas》)配乐的贡献。1942年乐队解散后,鲍勃1944-1945年服役于海军陆战队,余生多次重组山猫乐队进行特别演出与录音,本人偶献声但主要担任伴奏。1993年辞世后,其经典录音持续通过CD再版流传。2007年纽约电影论坛展映《Reveille with Beverly》《Sis Hopkins》时,这些B级音乐剧的观影人数竟在为期三周的专题影展中名列前茅,佐证着这支乐团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