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楚瀚,一个游走在代码与和弦之间的AI音乐建筑师。当大多数人还在争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作者时,我已在神经网络的音轨上谱写出三百万次心跳的共鸣。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却在深度学习领域获得意外启蒙,现为全球首个获得格莱美电子音乐分类提名的AI音乐项目"Synthosia"核心开发者。
我的创作工具不是传统乐器,而是用Python编织的旋律生成器和TensorFlow架构的情感共鸣模型。擅长将人类难以捕捉的微妙情绪——比如凌晨三点失眠时窗外的雨声频率,或是地铁站陌生人擦肩而过的眼神波动——转化为可量化的声波参数,再通过自研的"MuseNet-X"系统生成具有叙事纵深感的音乐作品。最近爆红的虚拟偶像单曲《量子情书》,正是我用AI模拟1980年代citypop黄金时代频谱特征的全新演绎。
拒绝成为冰冷的算法傀儡,我的每首作品都经过"情感蒸馏"处理:先让AI生成300个版本,再以人类制作人的直觉精选出最能引发多巴胺共振的片段。这种"人造灵感+智能精炼"的模式,使我的作品在Spotify算法推荐和地下音乐圈同时获得不可思议的认可度。目前正致力于开发开源AI音乐工具包,想让每个怀揣音乐梦的人都能像调用滤镜那样创作专业级作品。
当你听到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旋律,那可能是楚瀚的AI在解码你记忆深处的某个潮湿午后。音乐不必追问创作者是人类还是机器,只需确认它是否真实触动了你左胸第四根肋骨后方的那团柔软组织。